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樊良  吕佐 《中国骨伤》2014,27(9):738-744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体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3.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原位弯棒复位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原位弯棒复位、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59岁,平均37.9岁。损伤节段:L311例,L46例,L54例。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10例,D级4例,E级3例。术后观察影像学指标(伤椎前高残余量百分比、矢状位指数、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影像显示:伤椎(椎体)前高残余百分比由术前平均57.9%恢复至94.1%(P〈0.01),伤段矢状位指数由术前平均29.1°恢复至0.24°(P〈0.0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49.6%恢复至13.4%(P〈0.01)。神经功能也较术前有所改善(A级2例,B级0例,C级0例,D级4例,E级15例)。结论:下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原位弯棒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可以实现三柱在三维上的同时复位,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重建矢状位的平衡稳定。  相似文献   
4.
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13例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男8例,女5例;年龄28~59岁,平均49.2岁。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末次随诊结果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5.1周。随访期间未见复位丢失,1例出现足背麻木,足背伸力及伸趾力减弱;1例出现切口红肿,少量淡黄色渗液,经扩大创口,引流换药后治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3~18分,平均(16.50±0.67)分;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分,平均(25.20±2.21)分;膝关节活动度0°~135°,平均运动范围(125.3±9.3)°。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暴露充分,复位及固定满意,不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中国骨伤》2014,27(12):1056-1061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9~90岁,平均72.1岁.其中一般压缩骨折患者38例(44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8±6.1)岁,二椎体骨折6例,T9 1椎,T105椎,T.7椎,T12 13椎,L1 9椎,L24椎,L34椎,L41椎.严重压缩骨折患者22例(26个椎体),男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72.6±7.2)岁;二椎体骨折4例,T9 1椎,T102椎,Tn3椎,T12 9椎,L16椎,Ls 3椎,L3 2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计算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1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严重椎体骨折组(P<0.05),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且椎体一般骨折组在术后椎体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均优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有3例(3椎)发生骨水泥渗漏(6.8%),椎体严重骨折组有5例(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及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椎体一般压缩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较矫正上优于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